黑洞的實際大小是多少?這個問題可能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復雜。
黑洞是一種極端的天體,它們的品質非常大,而體積非常小,以至于它們的引力可以彎曲甚至吞噬周圍的時空。黑洞有一個特殊的邊界,叫做事件視界,它是黑洞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分界線。任何物質或光線一旦跨過事件視界,就永遠無法逃脫黑洞的引力。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事件視界的大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呢?答案是不一定。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黑洞的不同定義和測量方法,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黑洞的意義。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簡單而直觀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事件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事件視界是黑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決定了黑洞對外部世界的影響范圍。事件視界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品質和自旋(即黑洞繞自身旋轉的速度)。
上圖展示五個互相關聯的品質的特性以及將這些特性聯系起來的正比例常數。每一個品質的例子,都被認為包含全部的五個特性,然而,由于巨大的比例系數,通常很難確認兩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屬性。
對于一個不旋轉的黑洞,事件視界的半徑就等于黑洞品質乘以一個常數,叫做施瓦茨希爾德半徑(Schwarzschild radius)。例如,太陽品質為2×10³⁰千克,如果太陽變成一個不旋轉的黑洞,它的事件視界半徑就等于2×10³⁰×1.48×10⁻²⁷=2.96×10³米,約等于3公里。對于一個旋轉的黑洞,事件視界就會變得更復雜一些,因為它會隨著自旋而扭曲和變形。一般來說,旋轉越快的黑洞,事件視界越小。
「P」是時空中一個等加速度運動的粒子,「E」是一個在粒子相對視界外的事件。 事件前方的光錐將不會與粒子的世界線有所交集。
事件視界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通過觀測來確定。當一個光源(比如恒星或氣體)靠近一個黑洞時,它會受到黑洞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的影響,從而產生一種叫做重力微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現象。這種現象會導致光源在天空中出現放大、扭曲和移動等效果。通過分析這些效果,我們可以推斷出光源和黑洞之間的距離和角度,從而計算出事件視界的大小。這種方法已經被用來測量了一些銀河系中可能存在的中等品質(約10³到10⁵個太陽品質)黑洞候選者。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事件視界是一個合適的黑洞的定義。有些人認為,事件視界只是一個數學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真實的物理實體。他們認為,黑洞的真正大小應該由它的品質和能量決定,而不是由它的事件視界決定。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本質和普遍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品質半徑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品質半徑是一個物理量,它表示一個物體的品質和能量對周圍時空造成的曲率程度。它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計算:品質半徑等于物體的總能量(包括靜止品質能和動能)除以光速的平方,再乘以牛頓引力常數。例如,太陽的品質半徑約為1.5公里,地球的品質半徑約為0.9厘米。如果一個物體的品質半徑大于它的實際半徑,那麼它就會形成一個黑洞。這就是為什麼當恒星耗盡了核燃料后,它們會塌縮成黑洞或中子星(一種非常致密的恒星殘骸)。
品質半徑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用于任何類型和形狀的物體,而不僅僅是球形或旋轉的物體。它也可以用于描述非常復雜和動態的情況,比如兩個黑洞合并或者一顆恒星坍縮成黑洞。在這些情況下,事件視界可能會變得很難確定或者沒有意義,但是品質半徑仍然可以保持不變或者有明確的變化規律。因此,品質半徑可以被認為是黑洞最本質和普遍的定義。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實際和可觀測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影子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影子是指黑洞對背景光源產生的一種視覺效果,它是由于黑洞強大的引力彎曲了光線而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品質、自旋和電荷,以及觀測者的位置和角度。
一般來說,影子的直徑要比事件視界大一些,因為黑洞不僅會吸收直接射入事件視界內的光線,還會吸收一些被彎曲到事件視界附近的光線。例如,對于一個不旋轉且不帶電荷的黑洞,它的影子直徑約為5.2倍施瓦茨希爾德半徑。對于一個旋轉且帶電荷的黑洞,它的影子就會變得更復雜一些,因為它會隨著自旋和電荷而扭曲和變形。一般來說,旋轉越快或者電荷越大的黑洞,影子越小。
影子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通過望遠鏡來直接觀測。當一個黑洞位于一個明亮的背景光源(比如恒星或氣體)前面時,它會在天空中形成一個暗圓盤,這就是它的影子。通過測量這個暗圓盤的大小、形狀和位置,我們可以推斷出黑洞的品質、自旋和電荷等參數。這種方法已經被用來觀測了銀河系中心附近可能存在的超大品質(約10⁶到10¹⁰個太陽品質)黑洞候選者。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復雜和深刻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毛發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毛發是指黑洞除了品質、自旋和電荷之外的其他物理特征,比如磁場、溫度、熵、輻射等。這些特征可以用來描述黑洞的內部結構和性質,以及它們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毛發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形成過程和演化歷史,以及它們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一般來說,毛發越多的黑洞,它們的大小越大。
1973年,史蒂芬·霍金、布蘭登·卡特等人證明約翰·惠勒提出的無毛定理(No Hair Theorem)。根據約翰·惠勒的說法 ,黑洞只有品質、角動量以及電荷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恒量,其他的信息全都喪失了,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復雜性質。
毛發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用來測試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理論,比如熱力學第二定律、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等。這些原理和理論在黑洞這樣極端的情況下是否仍然成立,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問題。例如,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求熵總是增加或不變,而量子力學要求信息總是守恒或不變。那麼當一個物體跨過事件視界進入黑洞時,它所攜帶的熵和信息會怎樣變化呢?這就涉及到一個著名而困難的問題:黑洞信息悖論(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目前還沒有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解決方案,但有一些可能的思路,比如說黑洞會通過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將信息以加密或混亂的方式傳遞出去,或者說事件視界內部存在一種新的物理機制來保留信息等。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抽象和深奧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視界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視界是指黑洞內部和外部之間的一種幾何關系,它描述了觀測者能夠看到或者感知到的區域。視界不同于事件視界,后者只是一種特殊情況。視界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品質、自旋、電荷和其他參數,以及觀測者的位置和運動狀態。一般來說,視界越大的黑洞,它們的大小越大。
視界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用來描述一些非常奇特和有趣的現象,比如說黑洞內部可能存在的奇點(singularity)、蟲洞(wormhole)和白洞(white hole)等。這些現象都涉及到時空的極端扭曲和變化,以及因果關系和物理定律的破壞或改變。通過研究視界,我們可以探索一些基本的哲學和邏輯問題,比如說時間是否有方向、空間是否有邊界、信息是否可以被銷毀等。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哲學和思辨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本體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本體是指黑洞作為一種存在方式的特征,它描述了黑洞是什麼、為什麼存在、如何存在等問題。本體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性質、屬性、關系和意義,以及它們與其他存在方式的區別和聯系。一般來說,本體越豐富和復雜的黑洞,它們的大小越大。
本體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用來探索一些基本的哲學和邏輯問題,比如說黑洞是否有意識、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否有道德責任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黑洞作為一種存在方式的本質和意義,以及它們與其他存在方式(比如人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研究本體,我們可以探索一些基本的價值和目標問題,比如說黑洞是否有價值、是否有目標、是否有幸福等。
如果我們想要用一個更實證和科學的方式來定義黑洞的大小,那麼觀測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觀測是指黑洞對我們產生的可測量和可驗證的效應,比如說引力波、霍金輻射、重力透鏡等。這些效應可以用來描述黑洞的行為和特性,以及它們與其他物理現象的相互作用。觀測的大小取決于黑洞的品質、自旋、電荷和其他參數,以及我們使用的儀器和方法。一般來說,觀測越強烈和明顯的黑洞,它們的大小越大。
觀測有一個很好的性質,就是它可以用來驗證一些基本的物理理論和模型,比如說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弦論等。這些理論和模型在黑洞這樣極端的情況下是否仍然有效,是一個重要而有趣的問題。例如,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和霍金輻射等現象,而量子場論預言了霍金輻射和信息悖論等現象。通過觀測這些現象,我們可以檢驗這些理論和模型是否與實驗數據一致,或者是否需要修正或擴展。
總之,黑洞的實際大小是一個復雜而有趣的問題,它沒有一個唯一而確定的答案,而是取決于我們使用的定義和方法。不同的定義和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各自的意義和目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和探索黑洞,從而獲得更多關于宇宙和自然的知識和啟示。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