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領域最大的矛盾,愛因斯坦窮其一生也沒能解開此矛盾!

加油娜娜酱 2023/04/26 檢舉 我要評論

半個多世紀以來,現代科學一直被烏云籠罩。問題就在于,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是基于兩套不同的理論,一套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宇宙間最龐大的物質,比如說星球和星系。但宇宙中最微小的物質,原子還有亞原子粒子則遵循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定律,量子力學。

這兩種定律在各自的領域都準確無疑,但一旦嘗試將其合二為一去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時,問題就來了。

舉個例子,在宇宙誕生之初,也就是宇宙大爆炸,在那一刻,極小的一點猛烈地爆發,經過140億年宇宙不斷膨脹冷卻,形成了現在所見的恒星,星系和行星。

但是,如果我們將宇宙誕生膠片倒轉,讓所有分裂的物質再度聚合,宇宙將一直變小,變熱,密度變大,我們將回到時間誕生之初,抵達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宇宙的品質無窮大而體積無窮小,時間也在那里停止。

而一旦上述兩套理論在那一刻相逢,便會決裂。但是要是我們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合并再整體來看宇宙的誕生過程會如何呢?

從巨觀角度描述宇宙時,我們會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它描述了引力是如何運作的。廣義相對論描繪的宇宙就像一張蹦床,一片平滑的結構,重物如恒星和行星這樣的星體可以扭曲和擴張周圍時空。根據這套理論,空間的扭曲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所謂的引力。

也就是說,保持地球在繞日軌道運行的引力,只是地球在太陽制造的扭曲和波紋形成的特殊空間結構上的運動而已。但是廣義相對論里預言的平滑而起伏有致的空間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以極微觀的角度來理解宇宙,我們得上另一套定律,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描繪的宇宙畫卷與廣義相對論大不相同,甚至兩者描繪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宇宙。

要了解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我們得變得很小。當我們離開龐然大物的世界來到微觀粒子領域時,萬物皆可預知的熟悉宇宙圖像將逐漸被一個結構極不確定的世界取代。

如果我們繼續縮小,變得比最小的物質原子核原子中的微觀粒子還小上幾十億倍,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表示,那時的空間結構將變得波動而混亂,是一個喧囂而又違背常理的世界!

在那里,時間與空間被扭曲變形,傳統概念中的上下左右,甚至是時間的前后都不復存在。在那個世界里,無法確定你是在A點還是B點,還是同時處于AB兩點,又或者,在你來到那里之前,你已經在那里了!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量子力學還是廣義相對論,在當今社會都發揮著它們的魔力。相對來說,多數人對量子力學會比較陌生,就連愛因斯坦也在他的整個下半生都在專研量子力學,但也沒有成功與廣義相對論融合在一起。但是量子力學已經成功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領域,從最普通的電燈泡,電子產品,還有量子通信,或許人類歷史的下一次科技大變革就是基于量子力學!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