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的不斷發展下,人類逐漸認識到宇宙的浩瀚和廣闊,根據目前天學家的觀測認知,我們的宇宙大到不可思議。僅可觀測宇宙直徑長達930億光年,其中星系的數量最少在2萬億個左右,每個星系的恒星又擁有上千億顆恒星,而每個恒星中又擁有最少一顆行星。
那麼在如此廣闊的宇宙中擁有數不盡的星球,有沒有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地外生命呢?如果有他們到底在哪?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答案,自上世紀開始天文學家便努力的在宇宙中尋找地外生命的痕跡,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尋找和探索,依然沒有發現任何關于地外生命的跡象,由此很多人也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尋找方式是不是出錯了呢?
因為按照目前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的條件,是以地球生命作為標準,首先必須是一顆類地行星,第二必須處于恒星的宜居帶中,第三還需要液態水。
的確,按照這樣的方式尋找可能過于狹隘,因為在廣袤的宇宙中生命或許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有的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從理論來說地外生命并不一定是和地球生命一樣,也可能是以其他生命形式存在。
其實曾經就有科學家提出,在宇宙中可能還有硅基生命、硼基生命,甚至是等離子體等多種形式生命存在,他們或許無需生活在宜居的星球,可以耐受在極高的溫度宜居極低溫的環境中。
不過以上也只是理論而已,畢竟這些生命形式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認知范圍。而目前科學家之所以按照地球生命作為標準來尋找地球生命,其最大原因就是目前人類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我們地球。
因此科學家們不可能在一顆炙熱的星球或者極度寒冷的星球中尋找,這樣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將會更多。
而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特例。。所以我們以地球生命為標準尋找到地外生命的的機率也會大大提高。如果說如果當一顆系外行星中具備了液態水,大氣層,并且溫度適宜,那麼這顆星球就有可能和地球經歷同樣的演化歷程,從而誕生出生命。
因為地球的最初生命就是從海洋熱泉口中形成的,然后再經過一步步的演化,從簡單的單細胞生命到復雜的多細胞再到真核,最終才有了如今地球繁榮的景象!
所以我們只要將目光放到了和地球類似的系外行星身上,那麼就有最大可能尋找到外星生命。而這也是科學家為何以地球為標準的原因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